一直没能投入使用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留在了波罗的海海底。
2021年9月,这项从评估到铺设历时超过10年,耗资110亿美元的项目终于建成。5个月后,乌克兰局势恶化,德国政府决定暂停“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的认证程序。按照美国白宫的说法,“‘北溪-2’已经死在了海底。”
或许很少能找得到像“北溪-2”这样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争议的项目,围绕它的争吵、分歧从未停歇,针对该项目的制裁、取消制裁的戏码反复上演。长期被美国以“俄罗斯地缘政治项目”污名化的“北溪-2”,如今被用作对俄罗斯施加压力的杠杆。
走过坎坷10年的“北溪-2”,还没来得及运营就直接进入了“待机”状态,在波罗的海海底静候“重启”之日。
━━━━━
“北溪”的1与2
时钟先拨回到2011年11月8日。
在那个对大多数人而言都略显平常的星期二,德国北部的卢布明却是热闹非凡。大约有450名欧洲政商界的高级代表齐聚于此。参加活动的都是欧洲有头有脸的人物,德国时任总理默克尔、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法国时任总理弗朗索瓦·菲永以及荷兰首相吕特悉数到场。
他们都是冲着天然气而来。
当天举行了“北溪-1”天然气管道1号线正式运行的开幕式,这条新路线的开通意味着,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可以绕过乌克兰、波兰等传统过境国家,直接通过波罗的海海下的管道输送到德国,再分散运输到其他国家。“北溪-1”是首条不经过第三国,直接从俄罗斯通往欧洲的跨境天然气管道。
欧洲内部天然气产量本就在不断下降,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更是让德国下定决心逐步削减核力发电,这条天然气管道几乎是恰逢其时地解了德国乃至欧洲的能源之困。
▲2011年11月8日,“北溪-1”天然气管道1号线正式运营的开幕式。/“北溪天然气管道”官网截图
开幕式上充满着对“北溪”项目的溢美之词。默克尔称其为“欧盟与俄罗斯间安全又有弹性的伙伴关系的典范”,梅德韦杰夫相信俄罗斯与欧洲的伙伴关系将有美好的未来,菲永管“北溪”项目叫做能源“新动脉”,吕特认为这条管道“来得正是时候”。
这些欧洲政坛大人物满脸笑容地环绕在一个象征性的阀门四周,合力扭动阀门,将第一批天然气释放到欧洲电网,代表着“北溪-1”天然气管道1号线正式通气。
有了“北溪-1”还不够,从2011年开始,俄德开始对“北溪-2”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筹备工作。
“北溪-2”几乎平行于“北溪-1”管道铺设的路线,全长约1230千米,从圣彼得堡地区直接到达德国东北部波罗的海海岸,设计年输气能力约为550亿立方米,预计每年将为大约2600万户家庭提供能源。BBC指出,“北溪-1”与“北溪-2”若全部投入使用,每年的天然气运输量可以满足欧盟国家需求的四分之一。
但多年过去了,“北溪-2”迟迟未等来启动仪式。
━━━━━
十年的风雨争议
从2011年进行可行性分析到2015年参与实体签署股东协议,从2018年正式开始海上工程建设到2021年9月完工,“北溪-2”的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
一条铺设在海底直通俄欧的管道,先是动了原本过境国的“蛋糕”。
俄方表示,随着“北溪-2”的铺设及使用,最晚从2020年起,俄罗斯输往西欧的天然气将无需再过境乌克兰等国。
自冷战结束以来,乌克兰一直是俄罗斯进入欧洲天然气市场的“看门人”。截至2017年,欧洲天然气供应量的40%是由俄罗斯公司通过乌克兰境内输送,仅是中转费用,乌克兰每年就要收下20亿至30亿美元。美媒CNBC指出,正是这样“中间人”“看门人”的地位,为乌克兰赢得了巨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因此这条想要绕过乌克兰直接进入欧洲的管道,引起了乌克兰的警觉。
▲“北溪-1”与“北溪-2”管道路线图。/半岛电视台报道截图
2015年11月,10个欧洲国家政府致函欧盟委员会,称“北溪-2”天然气管道违反欧盟利益。2016年2月,乌克兰直接向能源共同体秘书处提起诉讼,要求对“北溪-2”采取行动。同时,波兰也认为自己作为过境国的利益被忽视了。
一直和欧洲做天然气生意的美国也不愿意看到“北溪-2”投入运营,称其为俄罗斯地缘战略项目。俄方则认为美方阻挠“北溪-2”项目意在挤占俄罗斯能源市场份额,企图向欧洲高价兜售更多美国天然气。
随后矛盾逐渐激化,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孟虹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溪-2”问题尖锐化是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整体经济状况不好,特朗普既担心欧洲过于依赖俄罗斯能源,也不希望欧洲国家“抱团”,所以一度要干扰该项目继续施工。
就在俄罗斯逐步打消乌克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顾虑,达成天然气初步协定后,2019年,特朗普签署并通过《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对“北溪-2”实施制裁,导致管道铺设工作暂停。不过,俄德立场十分坚定,双方都同意继续施工。
德国时任外交部长马斯直言拒绝外部干预,“如果做任何事都得按华盛顿希望的方式,那还谈什么欧洲(国家)主权?”
在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制裁“北溪-2”似乎成为了一个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变动的“筹码”。
拜登先是追加了对“北溪-2”项目运营商及负责人制裁。随后,考虑到修复与欧洲的盟友关系,2021年5月,拜登宣布放弃对参与“北溪-2”项目修建相关企业的制裁。没过半年,美国落子反悔,继续对参与“北溪-2”项目的两艘船只和一家公司进行制裁。
除外部干扰因素外,德国国内也存在着争议声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德国内部以绿党为代表,希望加速能源转型,尽量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因此反对“北溪-2”;出于“去碳化”和地缘政治考量,美国等国家主张去“俄罗斯化”。这是围绕“北溪-2”的两大争议点。
━━━━━
压力下的德国
在冷战期间,即便分属两个意识形态阵营,能源贸易往来一直是联系苏联与欧洲的桥梁。
1955年9月8日,时任联邦德国(西德)总理康拉德·阿登纳踏上了莫斯科的土地,在冷战期间到访苏联。同月12日,阿登纳和苏联党政领导人布尔加宁在莫斯科大剧院的贵宾包厢内,在观众的注视下握手。此前,舞台上扮演相互仇视的演员正好做了同样的事情。
经此“一握”,联邦德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德国之声”指出,随后两国之间的贸易蓬勃发展,苏联的油气资源优势开始显现。1970年,双方更是达成了一项历史性协议,苏联由此可以向西欧输送天然气,这项协议为俄罗斯和西欧的经济合作建立了共同的基础。
从历史回到现实,50多年过去了,如今欧洲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却面临波折,“北溪-2”更是首当其冲。
▲暂停“北溪-2”认证背后的5件事。/社交媒体截图
2021年12月,朔尔茨接过了默克尔的指挥棒,成为新一任德国总理。就职还不到2个月,朔尔茨来到华盛顿,与拜登会晤。在白宫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拜登自行决定俄德合作的“北溪-2”的未来。“如果俄罗斯侵略,那么‘北溪-2’就会不复存在,我们会让它终结”。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主导“北溪-2”的代表,朔尔茨一直避免提及“北溪-2”的名称,在含糊应答中没有承诺支持终结该项目,曾被默克尔嘱咐过要处理好与俄罗斯关系的朔尔茨还在犹豫之中。
2022年2月22日,随着外界压力不断增大,朔尔茨宣布暂停“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认证程序。
朔尔茨的态度其实反映了德国并不愿放弃“北溪-2”,虽然“北溪-2”的大部分工程都是在默克尔任内完成,但最初与俄罗斯牵头“北溪”项目的是出身社民党的德国前总理施罗德。
朔尔茨同样来自社民党,崔洪建指出,在德国各政党中,社民党尤其希望保留下“北溪-2”,这既是出自于本身能源需求,也有政治因素考量。面对美方施压,德方仍没有屈服,但在俄乌冲突不断升级中,“北溪-2”不断被捆绑进来,在此背景下,德国不得不做出此项决定。
即便暂停认证,朔尔茨的表态仍留有余地。美国杜兰大学欧洲能源专家金·塔卢斯(Kim Talus)表示,暂停认证并不意味着认证被无限期取消,可能会在稍后阶段继续,所以一切并不是无可挽回。
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也了解德国背后的压力,但仍不满其最后的决定。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回应称,德国政府在压力之下被拖下水,利用该项目作为对俄施加压力的杠杆,德国政府的此项决定不可接受且并不值得。
被默克尔反复强调为经济项目的“北溪-2”没能逃过政治裹挟,被闲置在波罗的海。
━━━━━
欧洲或来到油价飙升“新世界”
“北溪-2”被暂停认证后,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欢迎欧洲人来到新世界,在这里他们将为每千立方米天然气支付2000欧元”,暗示油气价格将要飙升。
其措辞揭示了国际能源市场混乱的事实。
俄乌冲突已接近一个月的关口,双方谈判仍在进行中。彭博社指出,在冲突的背景下,美国与欧洲又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国际石油市场陷入了混乱。3月初,布伦特原油价格接近每桶140美元,创下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波动。
能源市场本就混乱,欧洲政客试图淡化暂停认证“北溪-2”影响,声称“北溪-2”还没有投入使用,因此并不影响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崔洪建指出,“北溪-2”实质上是地缘政治冲突的牺牲品。去年下半年欧洲能源供应危机时,欧洲还表示要加大对天然气的能源储备。从发展眼光来看未来欧洲能源供应,“北溪-2”的暂停势必会对欧洲能源造成影响。
也有欧洲官员看到了这一点,德国联邦议院气候与能源委员会主席克劳斯·恩斯特(Klaus Ernst)和左翼外交政策发言人格雷戈尔·吉西(Gregor Gysi)还专门为“北溪-2”发布了一份联合声明,其中表示,冻结“北溪-2”不仅伤害了俄罗斯,还伤害了德国和其他欧盟国家,导致能源价格持续上涨。
冻结一条仍未投入使用的“北溪-2”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当地时间3月8日,拜登宣布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等化石燃料,随后英国响应,而欧盟仅决定今年内将俄罗斯天然气进口量削减三分之二。崔洪建认为,从此来看,欧盟在能源问题上实际留有一些余地,不愿主动制裁俄罗斯,欧盟此举更是一种寻求平衡的姿态。
拜登的制裁没能得到想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还想进一步施压。当地时间3月24日,拜登将参加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峰会。孟虹指出,预计拜登此行主要是想敲定一系列针对俄罗斯的新制裁措施,其中就包括进一步限制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进口。
俄罗斯是继美国和沙特阿拉伯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生产国,也是第一大石油出口国。根据全球贸易追踪数据库(global trade tracker)统计,2021年,俄罗斯49%的原油和凝析油,出口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欧洲地区,其中荷兰和德国共占25%。另外,俄罗斯38%的石油出口到亚洲和大洋洲地区,中国独占三分之一。俄罗斯另有4%的原油和凝析油出口到美国。
▲俄罗斯能源(从上至下依次为原油、天然气、煤炭)出口世界各国占比概况,从左至右依次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欧洲地区、其余地区以及亚洲与大洋洲地区。/美国能源信息署根据全球贸易追踪数据库数据制图
在天然气方面,2021年,俄罗斯有84%的天然气都是通过管道运输到目的地,其余为液化天然气。其中74%的天然气都出口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欧洲地区,主要流向德国、土耳其、意大利和法国。另外,中国和日本合计占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总量的10%。
俄罗斯的煤炭出口则主要去往亚洲和大洋洲地区。2021年,俄罗斯53%的煤炭运到亚洲和大洋洲地区,其中中国占比25%,另有32%的煤炭出口到欧洲,德国、荷兰、土耳其以及波兰总计占俄罗斯煤炭出口的24%。
总体而言,欧洲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一个关键目的地。欧洲同样依赖俄罗斯能源,“今日俄罗斯”指出,欧盟范围内41%的天然气、46%的煤和27%的石油来自俄罗斯。
《华盛顿邮报》指出,俄罗斯庞大的石油出口规模使其影响几乎不可能被抵消,从而导致油价高企。油气价格只是一方面,崔洪建指出,多年来,俄欧间的油气供应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产业体系。“断供”不只影响油气,还会对产业产生连锁作用,影响就业、消费以及欧洲金融期货市场。
高盛分析人士也认为,如果进口俄罗斯天然气进一步中断,可能会对欧元区经济产出和通胀产生重大连锁反应。如果俄罗斯停止所有通过管道的能源出口,欧元区2022年的GDP增速将比基线预测下降2.2个百分点,德国和意大利的GDP增速将分别下降3.4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
━━━━━
短期内难寻替代方案
在竞选中承诺要尽快告别化石燃料的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最近正在满世界找油气,以作为俄罗斯油气的替代方案。
近期,哈贝克先后去了挪威、卡塔尔、阿联酋,商讨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事宜,希望能签下新的天然气订单。此外,德国还与美国、加拿大等天然气生产大国谈判购气事宜。
哈贝克曾担任绿党联合主席,一向秉持环保理念的他,如今也不得不承认欧洲向绿色能源过渡的过程中,“我们的伙伴卡塔尔和阿联酋将是至关重要的角色。”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以卡塔尔为例,它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之一,目前主要面向亚洲市场。“德国之声”指出,虽然卡塔尔有30%的天然气输往欧盟,但德国对其的购买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况且,德国主要以管道运输方式获取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并没有可以接收液化天然气的码头。
尽管哈贝克承诺德国将尽快修建两座液化天然气码头,不过建成投产大概需要五年,难以满足德国短期内的需求。
▲德国对卡塔尔天然气敞开大门。/社交媒体截图
欧盟也在筹备制定未来能源的新规划。多名能源专家对“德国之声”表示,欧盟现有能源储备可供夏季之用,但问题在于欧盟要如何为下一个冬天做好准备。
具体而言,欧盟委员会建议各国使用更多清洁能源,在欧盟成员国间建立高效的电网连接,确保供应安全,并允许各成员国自主调节价格,缓解价格暴涨。
知易行难。能源专家表示,这些措施尚存在一系列的技术性和地缘政治性难点。譬如在电网连接问题上,各成员国管道系统不同,彼此网络不协调而存在复杂技术问题。另外,能源供应问题属各国主权问题,各国情况也截然不同。
现成的“北溪-2”还躺在波罗的海,欧洲国家却只能满世界找油气替代。孟虹指出,“北溪-2”的基础设施工程比较牢固,尽管眼下因为俄乌冲突等政治因素被“暂停”,但不能排除未来它作为缓和局势的工具被重新启用的可能性。
由此看来,欧盟想要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并非那么容易,双方的博弈仍将继续。